| 關於花木蘭 | 聯絡我們 |
各研究系列皆為套書銷售單本不零售
書名:西魏北周時期具官方色彩的佛教義邑
作者:杜正宇
提要 盛行於北朝的佛教組織──義邑,在政教結合的體制下,多少帶有「以教輔政」的色彩。尤其是由官員主導,頗具官方色彩的佛邑,至少在西魏北周時期,不但反映出區域形勢的變化,更對國家政權,以及社會結構起了重要的凝聚力量。不過,義邑之間,由於形態、屬性等不同,自然也造成了彼此的差異。 符合“軍事團體”及“軍政首長”類型的義邑,不單組織成員,多與軍伍有關,佛邑的分布,也多位於塢堡與前線城鎮,影響所及,其造邑目的,亦多基於對「家」以至「國」的認同。透過祈願與儀式,除了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掌控,也落實了邊區戰士對關隴王朝的效忠,對於“關隴團體”的統合,起著一定的作用。 即使在豪強當道的社會裡,佛邑也發揮了整合族群的功效。藉由義理與齋戒、法會等活動,進一步促成了“豪強共同體”。而“強宗大姓型”的義邑,其組成多與世家強族有關,其分布也多處地方勢力抬頭的地區。可謂是世家、豪族等群體,為聯繫宗族與鄉里間“鄰人”關係,強化共同體結構的重要元素。 就“民族融合”的層面而言,相同的血緣、地緣,甚至相同的文化、風俗習慣,都是彼此連結的構件。部分的邑裡,不僅見證了羌族歸化的過程,反映了族群的遷徙與定居,而佛邑的興造,也不只標示了“政治共同體”的成形,更使得關中部族,邁向了融合的道路。 至於佛邑的分布,除了關內西北一帶,已拓至驛道未及的鄉里,其餘的義邑,則多集中於通州要衢的地段。不僅河東、河南等佛邑,分布於邊境的交通幹線,渭南、渭北的義邑,亦多處黃河水系等往來便利地區。而區域間的形勢發展,也多影響了其分布的特性,因而如扇形的分層──完全掌控的內地、局勢不穩的地區、局勢緊張的邊地──,散布著官方涉入程度不一的佛邑。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