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花木蘭 | 聯絡我們 |
各研究系列皆為套書銷售單本不零售
書名:漢初的學術與政治──兼論當時傳統與現實的關係;統一帝國之宗教(221B.C.~8A.D.)
作者:霍晉明;林慶文
提要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兼論當時傳統與現實的關係》 本文的主旨是:希望經由對先秦至漢初之「學術發展」與「社會變動」兩方面互動關係的研究,來探討漢初(至漢武帝之復古更化)學術與政治形成的原因和特色;並希望藉此研究能對當代所面臨的社會轉型與文化衝突問題有所啟發。 首章旨在說明本文寫作之動機,以及本文論點得以成立所賴之哲學基礎(歷史的意義)與本文所採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以「對周文崩解之回應」與「繼憂患意識而來的精神發展」為主要線索,來解釋先秦學術發展變化之脈絡。此乃理解漢初的學術淵源所必須者。 第三章則以漢初之民生社會的歷史淵源為研究課題;亦即是對晚周以降的社會變動略作說明。其中以「封建解體與四民社會興起」、「士階層的興起」及「宗族與孝道觀念之普遍化」為討論的核心;並藉以點明學術與政治的互動關係。 第四章則是繼前章之所述,進一步探討漢初之社會政治問題及當時政府的因應對策。分「高祖呂后」、「文景」及「武帝初期」三個階段論述之。旨在說明「復古更化」的由來背景與內容。 第五章討論漢初的學術。承繼前文所說明的先秦學術發展脈絡與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發展與政治社會變化之互動關係,來解釋漢初學術的發展方向與特色,藉此看出如董仲舒等漢儒的用心所在,並明其學術成就與限制。亦即:藉由前文所建立起的解釋系統,期能對漢初儒者作出較為同情公允的評價。 第六章結論,提出「主觀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這一對觀念,以對先秦至漢初這段學術與政治的互動歷程,作一系統性的超越說明;也就是從歷史哲學的角度,(不同於前文以歷史事實為出發)對以上的論題作一回顧。並指出漢初所面臨的社會變動,在性質上與當代有相類之處,其中實有值得我們深思者在。 《統一帝國之宗教》 統一帝國的宗教問題是一項比較性質的歷史問題,由封建進入帝國,不同的政治體制使宗教的型態也有不同的反映,這種現象除了表現在國家對宗教的態度與作用外,也表現在封建天子與帝國皇帝的個人宗教行為上。本文主要處理的對象就在秦至西漢(221B.C.~8A.D.)這一轉變的樞紐時期。 第一章〈前言〉,討論本文的研究取向、觀點及主要內容。 第二章〈禮制與國家祀典〉,說明禮如何由個人的宗教祭祀行為演變成公共事務的制度,同時從禮制的角度討論「國家祀典」的精神與價值,以及它在封建帝國時代所呈現的不同意義與作用。 第三章〈秦帝國宗教〉,西漢許多宗教觀念都是承襲秦朝而來,本章討論秦民族的祭天活動,說明它與西漢五帝信仰的關係。而在皇帝求仙行為方面,討論皇帝本身的神人二重特質,以及方士的性格,和方士在為皇帝求仙活動服務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章〈漢帝國宗教〉,主要討論的對象在宗廟、郊祀與統一帝國的天道思想。首先,具有祖先崇拜意義的宗廟,由於進入帝國時代,天下百姓對於統治者不像封建時代由於宗法關係而有血緣上的認同,因此帝國時代的皇帝宗廟只具有家天下的性質,而元帝以後的宗廟制度改革,儒生主張的回歸經典,實含有使其制度化的意味在。其次,在郊祀方面,以武帝時的太一祭祀及元帝、成帝時郊祀改革,探討作為國家正當性基礎的郊祀活動,在西漢的變化及其中蘊涵的思想轉折。至於統一帝國的天道思想主要在探討董仲舒的天道觀,說明其思想淵源、內容,以及在政治上的作用。 第五章〈結論〉,簡述政治與宗教在結合上對彼此的利弊影響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