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花木蘭 | 聯絡我們 |
各研究系列皆為套書銷售單本不零售
書名: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研究
作者:洪嘉琳
提要

本文第一章旨在介紹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背景,主要分為「宗教政策背景」及「思想背景」兩大部分。於「宗教政策背景」方面,本文除述及初唐至玄宗時期的宗教政策之外,亦就玄宗前後期之崇道變化作一闡述。於「思想背景」方面,則介紹了作為唐初老學主流之「重玄學」、唐初通行的《老子》版本──河上公注本,以及此二者與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有關之特點。於第二章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文獻學考察部分,本文乃就以下四個面向作考察:1.作者、2.撰述、頒行年代、3.版本、4.卷數;並據前輩學者之論見,兼論才字號《玄宗疏》之真偽。第三章與第四章,旨在以「體用哲學」之架構分析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思想。第三章分別論述「道」與「人」之「體」的層面及「道用」。第四章則抽出「得道者之發用」作闡述;並就「至人」(普遍得道者)與「聖人」(特殊得道者)的部分分別論述之。第五章則將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與其前後之唐代老學著作作一比較工夫,期能以此分辨出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於老學史上之地位。比較之時,主要分為以下三個層面來討論:1.道論、2.修道論與境界說、3.治國之道。第六章結論部分,則就前述幾章成果作重點論述;其中又將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思想特色」及其「老學史地位」作一提示。此外,本文對於前人研究成果所持之觀點,也一併於本章中說明。

目錄

目 錄凡 例第一章 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背景 1 第一節 宗教政策背景 1 壹、對老君及道教之尊崇 2 貳、對《道德經》之尊崇 25 第二節 思想背景 32 壹、重玄學 32 貳、河上公注本 35 第二章 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文獻學考察 39 第一節 注疏作者及其撰述、頒行年代之考察 40 壹、關於注疏作者之考察 40 貳、關於年代的考察 46 第二節 注疏之版本及卷數考察──兼論才字號《玄宗疏》之真偽 58 壹、所據《道德真經》底本 58 貳、注的版本及卷數 60 參、疏的版本及卷數 66 第三章 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思想(之一)──論「道」與「人」之體用哲學 77 第一節 引 言 77 第二節 道體與道用 79 壹、道體及其屬性 79 貳、道 用 82 第三節 人性論與修道論 93 壹、人性論 93 貳、修道論 95 第四章 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思想(之二)──論至人與聖人之發用 111 第一節 至人之發用──得道者之德用 112 壹、就其心態而言 112 貳、就其方式而言 113 參、就其結果而言 114 第二節 聖人之發用──得道人君之德用 116 壹、「聖人」的理論轉化──從「得道者」到「得道之人君」 116 貳、聖人治國之道 119 參、政風與理想政治 131 第五章 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與相關唐代老學著作之比較 137 第一節 就道論而言 138 壹、道體及其性質 138 貳、道用之一──宇宙生成論 142 參、道用之二──成就萬物 147 第二節 就修道論與境界說而言 150 壹、修道論基礎 150 貳、修道方法 153 參、境界說 157 第三節 就治國之道而言 160 第六章 結 論 165 第一節 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著述 165 一、背 景 165 二、作 者 167 三、著述及頒布之年代 168 四、版 本 168 第二節 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思想特色 170 一、體用哲學與重玄思維 170 二、心性問題 171 三、治身與治國 171 四、三教融合 172 第三節 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唐代老學史地位 179 一、道 論 179 二、修道論及境界說 180 三、治國之道 180 第四節 結 語 181 參考書目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