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花木蘭 | 聯絡我們 |
各研究系列皆為套書銷售單本不零售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系列
                 
 
 
 
 
                「學術思想」一詞, 大概出現於清末民初,要知道它的源流,必須先從「學術」談起。最早用到「學術」一詞的是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這裡的「學術」,應指學問來說的。往後,「學術」一詞使用漸多。在「學術」一詞之後,又加「思想」二字,成「學術思想」一詞,已是晚清民國初年的事。《清史稿》就用了「學術思想」一詞兩次,梁啟超的著作《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用的正是「學術思想」。其後,「學術思想」一詞逐漸流行,如曹聚仁有《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錢穆將其學術論文結集成《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何謂「學術思想」?恐怕有點像《宋史》中分〈儒林傳〉和〈道學傳〉,〈儒林傳〉收經師的傳記,〈道學傳〉收思想家的傳記。如果說,「學術」是指跟經學有關的學問,思想是指跟哲學思想有關的學問,也許與事實較為相合。本輯刊所謂的「學術思想」,指的大抵是經學和哲學思想方面的學問。
                
                周初已有《詩》、《書》、《易》三書,《詩》、《書》已做為貴族子弟的教材,至春秋時代,孔子整理這些文獻,並教導學生,開啟了研究《詩》、《書》文獻的端緒。也奠定經部文獻的基礎。後來,經的總數逐漸增加,達到十三種之多。從春秋時代起,諸子分爭出頭,即所謂百家爭鳴的時代。這些,莊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都有分析批評,但並未為它們分家派。漢初司馬談作〈論六家要旨〉,才有家派之分。班固作《漢書‧藝文志》時,採劉歆《七略》,分〈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基本上反映了先秦以來學術發展的方向。可是,漢以後史學之書日漸增多,兵書、術數、方技三略逐漸萎縮。《隋書‧經籍志》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另加釋、道),將中國學術分類固定下來。歷代經學文獻數量有多少,只要看朱彝尊的《經義考》,就可略知一二。子部文獻內容比較龐雜,從先秦思想到民國思想是子部的重要內涵。各朝各代所累積的思想文獻,數量相當龐大。佛教和道教中有關思想的文獻有多少,翻閱《大藏經》和《道藏》,就知道體系複雜。這些學術思想的文獻亟待有人來整理和研究,這種大責重任免不了要落在研究中國學的專家身上。
                
                1956年臺灣師範大學成立國文研究所碩士班以來,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東吳大學,也緊接著設立碩博士班,迄今,幾乎每一所綜合性的大學都有中文碩博士班。回顧這五十年間,有關中國學的論文已有數千篇,不論是經學、哲學思想,或文學,大都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雖是如此,由於臺灣的出版市場太過狹窄,除早年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補助出版數十種外,能出版的相當有限。這對作者和讀者來說,是相當遺憾的事。也因為坊間見不到這些論文,所以不少研究生以為某論題尚未有人做過,即貿然著手研究,後來才知論題重複,但畢業在即,大多已來不及補救。
                
                杜潔祥先生為臺灣資深的學術出版工作者,他出版的每一套書都經過市場分析,確定學術界有需求才著手編輯,早年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台北市:明文書局,1980年)、《道教文獻》(台北市:丹青圖書公司,1983年),頗受學界重視。在佛光大學任教期間,又為該校主編《當代台灣佛教期刊論文目錄》(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6月),正好彌補佛學界編輯論文目錄的不足。近年有感於學界利用學位論文相當不方便,遂決心逐一邀請作者授權,把優秀的學位論文陸續出版,目前已出版《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七編,收論文194種,分裝200冊,《古典詩歌研究彙刊》四輯,收論文68種,分裝80冊。接著出版《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這三套叢書的出版,個人以為至少有以下數點意義:
(一)對作者來說
1. 國內外各大學的碩士論文,學生所屬的系所和學校圖書館大多不收藏,中國大陸雖可透過「中國期刊網」下載部分論文內容,但擁有該資料庫的並不多。至於博士學位論文,各系所和圖書館雖有收藏,但大多沒出版。臺灣的學位論文收入本叢書以後,一夕間,化身千萬,也流傳到海內外各地,作者之觀點也在很短的時間內廣為人知,這對一位學術界的新秀來說,是最感欣慰的事。
2. 寫作論文有師友可相切磋最為理想,如果沒有,也可參考相同主題或同類型的著作,例如同是研究《四書蕅益解》和姚際恆《詩經通論》的著作就有多篇,如能把他人的論文蒐集來作比較,就可以看出自己的長短處,可作為以後寫作其他論文時改進的參考。
(二)對學術界來說
1. 以前要利用這些學位論文,往往透過親友、學生向原畢業學校系所或圖書館借閱,有了學位論文資料庫,又牽涉到授權問題,本叢書陸續將這些學位論文出版,給學者相當的方便,也節省不少搜集資料的時間。
2. 以前國內的學位論文出版很少,中國大陸又還沒有電子資料庫,兩岸的研究成果所知甚少。透過叢書所收的論文,可以相互比較研究方向的異同,和研究成果的優劣。如中國大陸各大學的外語專業,有不少研究中國經典外譯和國外漢學的論文,香港各大學中國文學系的學位論文,也有不少研究國外漢學的論文,臺灣各大學中國文學系,對這個領域的研究,顯然有待加強。
3. 以前研究生要尋找研究論題時,因坊間見不到相同論題的著作,遂以為該論題尚未有人研究,也就著手進行,後來才知已有人研究。現在由於這些學位論文的出版,也可避免論題重複。甚至要評估前人的研究成果時,很快就可以找到所需的論文資料。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擬分數編出版,《初編》收易學研究5種,尚書研究1種,詩經學研究3種,禮學研究3種,春秋學研究2種,左傳學研究2種,公羊學研究2種,穀梁學研究1種,論語學研究1種,學庸研究1種,讖緯學研究3種,經學史研究4種,合計28種,分裝28冊;《二編》收綜論5種,先秦民間信仰與思想研究 2種,法家思想研究1種,黃老思想研究2種,漢代學術思想研究3種,魏晉南北朝學術思想研究5種,宋代學術思想研究2種,明代學術思想研究3種,清代學術思想研究3種,中國佛教、道教思想研究5種,合計29種,分裝28冊。
                
                這兩編所收的論文至少反映幾個特點:其一,兼顧各領域的論文。《初編》基本上屬於經學研究的論文,不但兼顧各經論文的平衡,也收經學史的著作。《二編》基本上是哲學思想的論文,從先秦至清代,每個朝代皆有論文。接著是研究佛、道思想的論文五篇,可說儒、釋、道兼顧。其二,多收專家研究的論文。各朝代學術專門家的研究是學術深化的一種表現,唯有把一個個專門家串連成一個面,才能徹底瞭解各個時代學術思想發展的面貌。收入這兩編的論文大多是歷代經學家和思想家的專門研究,反映了臺灣各大學學位論文的學術水平。
                
                編輯和出版這些學位論文既有如此多的意義,希望有更多的作者瞭解我們出版這些著作的用心,一齊來共襄盛舉。
 
 
 
 
 
 
20089月林慶彰序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