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花木蘭 | 聯絡我們 |
各研究系列皆為套書銷售單本不零售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系列
  文獻是泛指所有的圖書資料。因為時代的不同,而有古典文獻、現代文獻、當代文獻。若以學科領域來區分,又有人文科學文獻、社會科學文獻及科技文獻。古典文獻學主要是以中國古代的文獻資料為研究的對象,如文獻的形態、文獻的整理、文獻的鑑別、文獻的分類與編目、文獻的收藏、文獻的鑑別、文獻的檢索等。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全面認識各種文獻,學會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以最短的時間,檢索到學術研究所需要之文獻資料。因此,古典文獻學研究的範圍是包羅萬象的。它涉及到古代學科的各個領域,如文獻的載體、文獻的版本、文獻的校勘、文獻的整理、文獻的目錄、文獻的聚散、文獻的輯佚與辨偽、類書與叢書、地方志與家譜等。進而藏書史、圖書館史、印刷史、出版史、四部文獻、佛教、道教及出土文獻,最後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文獻資源典藏的現況,均在我們研究的範圍內。
  在臺灣,最早從事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有三位大師:蔣復璁先生是圖書館界的大老,一生從事文獻的搜集、分類與編目;屈萬里先生被譽為經學大師,但他在文獻的整理、文獻的鑑別,功不可沒;王叔岷先生學問淵博,眾所皆知,他在文獻的校勘、辨偽、輯佚方面,貢獻最大。我有幸能躬逢其盛,學生時代從慰堂師學目錄學,從王師學校讎學,從翼鵬師學古籍整理、版本鑑別,並撰寫學位論文,從此奠定了日後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與教學的基礎。
1967年起,我執教於母校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雖然前十五年所教的都是普通課程,但從未放棄對古典文獻學的研究;其間所遭遇的種種挫折,實不足為外人道也,卻一直抱持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態度,一路走來,始終不變。在這時期,我遇到一位良師兼益友──昌彼得先生。他是繼三位大師之後,對古典文獻學具有重大貢獻的學者。我與陳捷先、陳仕華二位教授合撰〈昌瑞卿先生在古典文獻學上的貢獻〉(收入《昌彼得教授八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此不贅述。瑞卿師在古典文獻學研究的過程中,給我最大的鼓勵與協助。他服務中央圖書館與故宮博物院期間,對文獻的整理與古籍版本的鑑定,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在這麼良好的環境中,我從事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慢慢擴展到教學。從臺大中文系到圖資系、到淡江中文系和教資系、師大社教系、東海中研所、中央中研所、佛光教資所和文學所,講授「目錄學」、「版本學」、「中國印刷史」、「古籍版本鑑別研究」、「中國圖書發展史」及「古典文獻學專題研究」等課程。在這期間,也發現了一些學生,他們不畏艱難想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於是我又擔負起指導論文的工作。先後指導的論文有:
  一、藏書家與藏書樓研究:如《宋代藏書家尤袤研究》、《范氏天一閣研究》、《祁承及澹生堂藏書研究》、《錢謙益藏書研究》、《清初藏書家錢曾研究》、《黃丕烈及其百宋一廛賦注研究》、《清代藏書家張金吾研究》、《晚清藏書家繆荃孫研究》、《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研究》、《葉德輝觀古堂藏書研究》、《傅增湘藏書研究》、《莫伯驥五十萬卷樓藏書研究》等。
  二、古代印刷出版研究:如《南宋出版家陳起研究》、《宋代杭州地區圖書出版事業研究》、《宋代福建書坊及私家刻書研究》、《明代蘇常地區出版事業之研究》、《徐乾學及其藏書刻書》、《阮元輯書刻書考》、《中韓兩國銅活字印刷之研究》等。
  三、叢書之研究:如《郡邑叢書之研究》、《張海鵬彙刊叢書的成就》、《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之研究》、《黎庶昌、楊守敬《古逸叢書》研究》等。
  四、圖書目錄及分類之研究:如《胡應麟及其圖書目錄學研究》、《焦竑及其《國史經籍志》》、《唐代佛書分類與現代佛學圖書分類之比較研究》、《《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分類之研究》等。
  此外,我兩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劉兆祐教授及吳哲夫教授,他們在古典文獻學方面的研究教學以及指導相關論文,亦得到學術界的肯定。
  我們常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因此從事研究者,必須有學術交流的活動。1984年的冬天,在昌彼得先生的主持下,第一次舉辦了古典文獻學的會議──「古籍鑑定與維護研習會」。該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專題演講,有來自美國的錢存訓教授、湯迺文教授,日本的尾崎教授、金子和正教授,以及韓國的柳鐸一教授,他們都是國際知名的文獻學家。國內外學者相聚一堂,交換研究心得,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很遺憾地,在那個年代開一次國際會議似乎非常困難,因此這樣的會議沒有繼續進行。一直到19888月,我和昌先生應錢存訓教授之邀,遠赴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參加「第五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其中有一組討論「紙與印刷」。在這次的會議中,我認識了來自北京大學的鄭如斯教授。她對中國圖書史的研究,頗有心得。1990年以後,兩岸的學術交流逐漸頻繁。臺灣的漢學研究中心及北京的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雙方的合作之下,19964月在臺北舉辦了第一次「兩岸古籍整理學術研討會」;1998年在北京舉辦第二次;2001年又在臺北舉辦第三次的研討會。古典文獻學的研究,就這樣持續的開展。淡江大學中文系在吳哲夫、周彥文、陳仕華三位教授的策劃下,先後舉辦了四次古典文獻學的學術研討會。此外,國立臺灣大學於2002年成立了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其中東亞文獻研究室推動之研究計畫如「出土文獻研究方法」、「東亞文獻資源論集」,主辦之研討會如「上博簡與出土文獻的研究方法」、「臺日韓東亞文獻資源與研究主題」等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學術講論會如「從東亞文獻的保存談中國大陸漢籍的收藏、整理與利用」、「談東亞的漢籍資源」、「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四庫總目》、《續四庫總目》未收經著述略」等,均與古典文獻相關。顯然,此一領域之研究已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將來的發展亦無可限量。
  2003年夏天,我從臺大退休,應龔鵬程校長之邀,任教於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有緣認識杜潔祥教授,兩人一見如故;深談之後,知杜教授對古典文獻學之興趣濃厚,且造詣甚高。平日搜集文獻資料,不遺餘力。他根據教育部博碩士論文網站資料,編成〈當代臺灣古典文獻研究博碩士論文類目初稿〉,邀我與他合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我贊許他編輯出版的理念,因此欣然同意。此輯刊之出版,一方面給予過去研究古典文獻學之博碩士生的肯定,同時也可以鼓勵以後的年輕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最後,當然希望這些文獻資源,能夠提供相關學者參考利用。

 

 

2005118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初編》出版前夕
潘美月撰於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