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花木蘭 | 聯絡我們 |
各研究系列皆為套書銷售單本不零售
中國現當代文化與文學研究系列

研究任重道遠,成果應當珍視─《茅盾研究八十年書系總序

錢振綱  鍾桂松

這部《茅盾研究八十年書系》,是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茅盾研究單行本著作的彙刻。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浙江桐鄉烏鎮人。茅盾既是中國現代成就卓著、影響深遠的大作家,又是中國新文學編輯、批評、譯介、研究等事業重要的奠基者。

眾所周知,茅盾的文學成就首推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從1927年開始,在十幾年的時間內,他連續創作了《蝕》三部曲、《虹》、《林家鋪子》、《春蠶》、《子夜》、《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等一系列成功作品。他的小說視野開闊,思想深刻,除時代女性和工商界生活是他獨到的題材之外,大視野地反映具有時代感的現實生活,是其小說最突出的特點。要通過文學瞭解中國現代史,讀茅盾的小說是最佳選擇。

茅盾的散文創作也蔚為大觀,僅就抒情散文和記敘散文而言,就有200篇之多。與他的小說一樣,他的散文也重視對社會經濟現象的揭示。特別是30年代所寫的一些作品尤其如此。《冥屋》、《香市》、《鄉村雜景》、《陌生人》、《上海》、《大旱》、《人造絲》、《交易所速寫》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當然,他的散文取材範圍並不局限於此,舉凡個人經歷、個人微妙的心理活動、鄰里生活、旅行風光、地方風俗等均是他抒寫的對象。從藝術上看,他自然是寫實的高手,其多數散文採用的是寫實手法。他同時也善於使用象徵等其他表現手法,這在《叩門》、《霧》、《虹》、《沙灘上的足》、《白楊禮讚》等作品中有所體現。

茅盾於40年代寫成的劇本《清明前後》,在當時曾發生過重大影響。晚年撰寫的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史料價值極高。他早年編譯和改編的神話和童話,使他在中國兒童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茅盾又是著名的文學編輯家。他從事文學活動的第一個驚人之舉,就是當他19211月作為《小說月報》主編現身時,這個長期被鴛鴦蝴蝶派佔據的刊物立即被革新為當時中國最有影響的嚴肅文學刊物。同時與之後,他又主編或者參編過《文學周報》、《文學》月刊、《譯文》、《烽火》周刊、《文藝陣地》、《立報》副刊《言林》、《筆談》半月刊、《文聯》半月刊、香港《文匯報》副刊《文藝周報》、《人民文學》、(新)《譯文》等文學報刊。1936年,他還編輯過大型報告文學集《中國一日》。茅盾的編輯活動定位準確、旗幟鮮明,在新文學生產的組織方面起到過重要作用。

茅盾還是中國現代最有影響的文學評論家。他寫有《魯迅論》、《王魯彥論》、《徐志摩論》、《廬隱論》、《冰心論》、《落華生論》等一系列作家論和《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等數量可觀的其他文學批評文章。這些文章知人論世,批評中肯,影響很大。他當年對「為人生」嚴肅文學精神的倡導和對「遊戲的消遣的金錢主義的」商業文學觀念的批判,對於今天的文壇仍然有著重要的警示意義。

茅盾在外國文學譯介方面的工作也屬一流。他翻譯過30多個國家80餘位作家的短篇小說、劇本、雜記、書簡、回憶錄等作品,共約240萬字。《歐洲大戰與文學》、《騎士文學ABC》、《近代文學面面觀》、《現代文藝雜論》、《六個歐洲文學家》、《西洋文學通論》、《希臘文學ABC》、《漢譯西洋文學名著》、《世界文學名著講話》等則是他介紹外國文學的著作。他還曾在其主編的《小說月報》上連續發表過大量海外文壇消息。他對於外國文學的譯介既注重系統性、整體性,也注重當代性。這為當時其他外國文學譯介者所不及。

茅盾還有《小說研究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神話雜論》、《北歐神話ABC》、《夜讀偶記》、《關於歷史和歷史劇》等著作出版。這些著作雖然標題中有的帶有「ABC」字樣,實際上卻是專業學者重要的參考文獻。

茅盾出生於中華民族危機四伏和文化轉型時代。他心懷天下,積極入世,才華橫溢,一生勤奮。他對中國新文學的貢獻是傑出的,全方位的。我們堅信,不管中國社會思潮如何變遷,也不管今後文學史家的觀念如何漂移,茅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大家地位是不會動搖的。

19204月,作為茅盾《答黃君厚生〈讀《小說新潮宣言》的感想〉》一文的附件發表於《小說月報》第11卷第4號的黃厚生的《讀〈小說新潮宣言〉的感想》,是至今所知最早評論茅盾編輯活動的文章。從這篇文章算起,茅盾評說已有90餘年的歷史。早期的茅盾評說常以公開信商榷或者論辯的形式出現,內容則多關乎茅盾的編輯活動、文藝思想和翻譯思想。

茅盾作為小說家被評說,則是從1928年初開始的。19279月至19326月,茅盾發表和出版了中篇小說《幻滅》、《動搖》、《追求》、《路》、《三人行》,長篇小說《虹》,短篇小說集《野薔薇》和小說與散文合集《宿莽》,並發表了表達其文學主張的文章《歡迎太陽》、《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當時的茅盾評說,也多針對他的這些著作展開。第一篇評論其小說創作的文章是刊登於《清華周刊》第29卷第2期上的白暉的《近來的幾篇小說》。這篇文章的第一節即《茅盾先生的〈幻滅〉》。之後,伴隨著與茅盾之間展開的關於革命文學問題的論爭,以錢杏、傅克興為代表的太陽社和創造社成員便對茅盾的小說和文學主張作了猛烈批評。這些批評雖然也涉及作品的取材和藝術技巧等問題,但《蝕》三部曲中流露出的作者在大革命失敗後產生的幻滅悲觀情緒以及茅盾重視小資產階級讀者群的文學主張顯然是被批評的重點。這些批評主要著眼於文學的政治導啟功能,並武斷地將茅盾定性為小資產階級作家,態度過激,要求過苛,沒有對茅盾的小說和文學主張作出全面公允的評價。但同時也有伏志英、曾虛白、復三、羅美、徐蔚南等論者認同茅盾的文學主張,並充分肯定了茅盾小說對於時代的反映和藝術造詣的不同凡響。這一時期關於茅盾的評論文章多收在當時出版的兩部茅盾研究論文集當中。其中一部是伏志英編輯,上海現代書局193112月出版的《茅盾評傳》,另一部是黃人影(顧鳳城)編輯,上海光華書局19332月出版的《茅盾論》。

19327月至1933年初,茅盾又發表和出版了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和長篇小說《子夜》。這些作品問世後,很快得到以左翼文化人為主體的批評界的好評。最早給予《子夜》以高度評價的是瞿秋白。他在發表於19334月的《〈子夜〉與國貨年》一文中認為:「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除了《子夜》,瞿秋白對此前茅盾所作的表現了大革命複雜政治局面的《動搖》也欣賞有加。他在就義前所寫的《多餘的話》一文中將這部中篇小說與魯迅的《阿Q正傳》、曹雪芹的《紅樓夢》一起,列為他還想「再讀一讀」的中國文學作品。而同樣將茅盾的作品與《紅樓夢》、《阿Q正傳》相提並論的還有魯迅。他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一文中寫道:「『國防文學』不能包括一切文學,因為在『國防文學』與『漢奸文學』之外,確有既非前者,也非後者的文學,除非他們有本領也證明了《紅樓夢》、《子夜》,《阿Q正傳》是『國防文學』或『漢奸文學』。」瞿秋白和魯迅對茅盾小說的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評價,足以反映出茅盾小說在當時左翼文化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讚賞茅盾小說的並非只有左翼批評者。一些不抱偏見的非左翼文化人對《子夜》也多持讚賞態度。朱自清在《〈子夜〉》一文開頭就說:「近幾年我們的長篇小說漸漸多起來了,但真能表現時代的只有茅盾的《蝕》和《子夜》。」而在這篇文章的末尾,他對《林家鋪子》、《春蠶》等小說也表示了首肯。曾是學衡派主將的吳宓也在其《茅盾著長篇小說〈子夜〉》中稱,《子夜》是「近頃小說中最佳之作也」。30年代對《子夜》取基本否定態度的評論很難見到,只有已經退出「左聯」的韓侍桁是個例外。他在《〈子夜〉的藝術思想及人物》一文中曾帶著嘲諷口吻寫道:《子夜》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他的偉大只在企圖上,而沒有全部實現在書裏」。

進入40年代,對茅盾的評說有了新的進展。他新創作的長篇小說《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劇本《清明前後》發表後,很快得到較為深入的研討。19456月前後,許多文化人還以祝壽形式紛紛撰文,讚揚茅盾所取得的文學成就。這一時期,只有在政治上由左翼轉為右翼的鄭學稼在他的《茅盾論》一文中閃爍其辭地表達過敵視茅盾的言論。

從共和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中國大陸的茅盾評說仍繼續著3040年代的評價取向。由於擔任文化部長職務,茅盾少有新的創作問世,而這時中國新文學也已成為學術研究對象,因而茅盾評說也由同行批評轉向了學院化研究。在這一時期,除了研究茅盾的學術論文時有發表外,一些學術性或者學術性與普及性相結合的茅盾研究單行本著作也開始出現。吳奔星的《茅盾小說講話》(1954)、王西彥的《論〈子夜〉》(1958)、邵伯周的《茅盾的文學道路》(1959)、葉子銘的《論茅盾四十年的文學道路》(1959)、艾揚(翟同泰)的《茅盾及其〈子夜〉等分析》(1960),都出版於這一時期。而在當時出版的幾部中國現代文學史著作,也都對茅盾作了較為充分的評述。

然而到了60年代中期,茅盾和他的創作已經不能被當時極左的政治思潮所容忍。1965年初,茅盾被免去文化部長職位。這一年的春夏之交,報刊上又出現了大量批判夏衍根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林家鋪子》的文章。雖然批判的只是電影,實際上也明示了小說原作已不合時宜。不久十年動亂開始,中國大陸的茅盾研究陷入停頓。

1977年開始,茅盾研究在中國大陸得到恢復。19813月茅盾逝世,茅盾研究事業卻在80年代得到空前發展:1983年中國茅盾研究學會(後改名為中國茅盾研究會)成立,《茅盾全集》自1984年開始陸續出版,全國性茅盾研討會議經常性舉行。茅盾研究單行本著作的出版盛況則一直持續到上世紀末。上世紀最後20年時間內,除吳奔星、邵伯周、葉子銘、艾揚等繼續從事茅盾研究之外,又涌現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茅盾研究人才。其中撰寫過茅盾研究專著或回憶錄,或者主編過重要茅盾研究資料集的學者就有60餘人。他們是孫中田、侯成言、莊鍾慶、林煥平、丁爾綱、唐金海、孔海珠、周春東、李玉珍、朱德發、阿岩(趙耀堂)、翟德耀、李岫、查國華、王爾齡、萬樹玉、陸維天、楊健民、李慶國、曹萬生、李廣德、汪家榮、王嘉良、金燕玉、文治、韓銀庭、李標晶、丁亞平、史瑤(包維岳)、錢誠一、駱寒超、羅宗義、鍾桂松、黎舟(呂榮春)、闕國、沈衛威、丁茂遠、桑逢康、潘曉東、陸文采、王建中、黨秀臣、李庶長、丁柏銓、唐紀如、徐春雷琴、李頻、黃侯興、劉長鼎、楊揚、徐越化、顧忠國、劉煥林、吳福輝、歐家斤、韋韜、陳小曼、王芳、袁振聲、宋炳輝等。(以上排名依學者首部茅盾研究單行本著作出版時間為序,不包含對其學術成就的評價。下同)這一時期出版的茅盾研究專著、論文集等單行本著作達百部,學術論文上千篇。這些研究著作對茅盾生平、茅盾著作進行了多角度的、全人視野的學院化研究,知人論世地充分肯定了茅盾的文學成就和文學史地位,同時也指出了其思想和藝術上的局限。這些研究著作鋪就了茅盾研究學術殿堂的基座。

需要指出的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學界曾一度出現過一種否定茅盾文學成就的聲音。這種聲音主要來自非長期從事茅盾研究的學者。1988年和1989年,在「重寫文學史」旗幟之下,短時間出現了一系列文章對茅盾及其作品展開猛烈批評。首當其衝的是他的代表作《子夜》。這些文章的作者指責《子夜》「主題先行」,「人物概念化」,甚至有學者稱《子夜》「就像是一部高級形式的社會文件,因而是一次不足為訓的文學嘗試」。在這些學者看來,造成茅盾作品概念化的原因是政治家的茅盾「沒有建立起皈依文學的誠心」。90年代中期,又有學者在編選《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時將茅盾排斥在外。理由是他的小說「欠小說味,往往概念痕過重」,茅盾以往的高位「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學術偏見」。這種輕率貶抑茅盾的聲音雖然產生過轟動效應,卻無法得到茅盾研究界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廣大學者的認同。不少學者對這種輕率顛覆茅盾文學大家地位的言行進行了嚴厲駁斥。維護茅盾大家地位的學者並不反對站在今天的時代高度,以歷史主義的態度嚴肅地重新思考和評估茅盾等中國現代文學巨匠的思想成就和文學成就,並在此基礎上重寫文學史。大家反對的只是一些學者追風逐潮的學風和無視基本事實的武斷而幼稚的論點。

貶抑茅盾的聲音沒能撼動茅盾的文學史地位,但它作為一種學術現象卻值得重視和思考。有人批評說,輕率貶抑茅盾的學者是「盲目求新」、「立異鳴高」。這種批評不無道理。但我們認為,這種學術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它與時代思潮的變遷有著內在的聯繫。眾所周知,新時期以來隨著中國政治思潮的再度變遷和中國社會新的轉型,中國知識界開始對自「五四」以來在中國逐步發展為時代主潮的左翼政治文化思潮進行反思。很自然的,人們也會對從屬於這一政治文化思潮的魯迅、茅盾等左翼作家產生重新審視的訴求。實際上,輕率貶抑茅盾的學者們正是感覺到時代的這一訴求而來「重寫」茅盾的。但他們試圖通過指摘《子夜》的某些藝術缺陷而一筆抹殺《子夜》思想和藝術成就的做法不免偏激,他們全盤否定茅盾文學史地位的觀點也有失公允。應當說,輕率貶抑茅盾的學者感受到時代的訴求,卻沒有很好地回應這一訴求。

本世紀以來,茅盾研究進入了平穩紮實發展的新時期。一些資深的茅盾研究學者如翟德耀、鍾桂松、艾揚、韋韜、陳小曼、丁爾綱、李庶長、王嘉良、孫中田、莊鍾慶、桑逢康等繼續有學術專著出版。同時也有不少學者初次出版了茅盾研究專著。他們是鄭彭年、龔景興、張立國、蔡震、李繼凱、周景雷、陳桂良、鄭楚、陳曉蘭、余連祥、陳天助、陳開鳴、陳建華(香港)、劉屏、周興華、秋石、梁竞男、康新慧等。從2001年至今的十餘年時間內,出版的茅盾研究著作近30部,論文數百篇。每年出版的專著和發表的論文在數量上雖然不及此前20年茅盾研究熱潮時期,但學術研究的進展是明顯的。學者們的研究視野更為開闊,研究視角更為多樣,搜集的資料也更為齊備。

茅盾的著作不僅屬於中國讀者,它們早已具有了世界文學性質。許多國家的學者很早就開始重視對於茅盾及其著作的譯介和研究。外國人對茅盾著作的翻譯和評說大約開始於上世紀30年代初。193110月出版的《現代文學評論》第2卷第3期和第3卷第1期合刊上發表的楊昌溪的文章《西人眼中的茅盾》對此有粗略介紹。據我們所知,最早被完整翻譯的茅盾作品是他發表於1931年的短篇小說《喜劇》。這個作品由美國記者喬治‧肯尼迪翻譯為英文刊登於1932618日在上海出版的由美國人伊羅生主編的英文刊物《中國論壇》(China Forum)。兩年後,這篇譯文又在美國出版的英文刊物《今日中國》(China Today)上轉載。之後,國外湧現出大批茅盾作品的翻譯者和研究者。翻譯和研究茅盾作品較早的國家有美國、蘇聯、日本、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朝鮮、法國、英國、蒙古、越南、泰國、西班牙、印度等。不少外國學者還出版了茅盾研究的單行本著作,如蘇聯學者費德林著有《茅盾》(1956),索羅金著有《茅盾的創作道路》(1962),捷克斯洛伐克學者高利克著有《茅盾與中國現代文學批評》(1969),日本學者松井博光著有《黎明的文學──中國現實主義作家‧茅盾》(1979),美籍華人學者陳幼石著有《茅盾〈蝕〉三部曲的歷史分析》(1993),日本學者是永駿著有《茅盾小說論:幻想與現實》(2012), 等等。國外的茅盾研究由於文化背景與中國大陸不同,有其獨到的觀察視角和學術見解,值得重視。

茅盾的文學事業是中國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茅盾研究正在進行中,並將繼續進行下去,任重而道遠。學術需要傳承,溫故方可知新。這就需要對已有茅盾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和保存。目前,發表於學術期刊上的茅盾研究論文大多數已經可以在電子互聯網上查閱。但大多數茅盾研究的單行本著作既很難在一般的圖書館中找到紙質文本,也沒有被收入電子書庫。這對今後的茅盾研究顯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們很早就有將茅盾研究單行本著作集中重版以便查閱的設想。但由於學術著作市場狹窄,出版社顧慮到經濟效益,沒有經費補貼多不願承接這一出版工程。去年12月的一個偶然機會,我們有幸結識了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的杜潔祥總編。杜總編學識淵博,坦誠直爽,雖身在市場,卻對文化事業富有熱情。只經過簡短的交流,我們就與杜總編達成共同編輯出版《茅盾研究八十年書系》的初步意向。隨後,我們便請中國茅盾研究會秘書長許建輝研究員與茅盾研究單行本著作的作者聯繫。令人欣慰的是,絕大多數作者給予我們熱情的回應。

本書系共收茅盾研究單行本著作49種。這些著作以專題性論著為主,也包括少量其他類型的著作,如論文集、回憶錄、傳記、年譜和茅盾研究目錄彙編等,這裡收錄的回憶錄有葉子銘著《夢回星移──茅盾晚年的生活見聞》,韋韜、陳小曼著《父親茅盾的晚年》和《我的父親茅盾》;以已版著作為主,也包括少量新著,新著如李廣德的《茅盾及茅盾研究論》、李繼凱的《「師者」茅盾先生》、崔瑛祜(韓國)的《左翼文學論爭中的茅盾》;以中文原版著作為主,也包括少量譯著,譯著如楊玉英新譯的斯洛伐克學者馬立安‧高利克的《茅盾與中國現代文學批評》

在書系中,問世最早的是193112月出版的《茅盾評傳》,而幾部新著則剛剛殺青,中間跨越的時間達80餘年。需要說明的是,書系所收並非80餘年茅盾研究單行本著作的全部。首先,普及性著作不在收錄範圍。其次,有些重要著作如孫中田著《論茅盾的生活與創作》和《圖本茅盾傳》,因作者與其他出版社有版權約定而不能收錄再次,有些著作特別是國外學者的著作和多人論文集因聯繫作者困難而只好放棄。第四,有的著作因字數過少而割愛。如新文藝出版社19583月出版的王西彥的《論〈子夜〉》,就因只有兩萬五千字,很難與書系中其他著作使用同一開本重印而忍痛捨棄。如此遺珠棄璧,同仁難免扼腕興嘆,但在我們卻均屬無奈。不過可以告慰同仁的是,這部書系已經彙集了大部分重要的茅盾研究單行本著作。

書系對所收著作不分類型,不論語種,均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以便讀者把握茅盾研究的歷史脈絡。對於已版著作,我們主張不加修訂。作者認為確有必要修訂的,我們也要求以適當形式加以標明,以便讀者瞭解原作的歷史面貌。

這部書系得以編輯出版,首先要感謝與我們真誠合作的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的杜潔祥總編、高小娟社長和楊嘉樂主任。從他們身上,我們感受到義利兼顧的儒商風範。還要感謝將自己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寫成的著作不計報酬地提供給書系的諸位作者。從他們身上,我們體會到注重形而上追求的學者品格。另外,中國茅盾研究會顧問,廈門大學文學院教授莊鍾慶先生熱情地為我們提供了不少重要信息,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汪文頂教授也為我們做了許多聯繫工作。在此一併表示我們的謝意。

20131126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