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花木蘭 | 聯絡我們 |
各研究系列皆為套書銷售單本不零售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系列
  今年6月份,經友人盧仁龍先生推介,我趁赴臺灣參加學術研討會之機,有幸拜會了花木蘭文化出版社的總編輯杜潔祥先生。早在去年,盧仁龍先生就告訴我,花木蘭文化出版社正在組織出版一套大型學術叢書──《古典詩歌研究彙刊》,計劃出版200種左右,主要以臺灣地區的博士、碩士論文為主,由龔鵬程先生主編,第一輯馬上就要出版,正在組織第二輯的編印。我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並對杜潔祥先生頓生敬意。這些年來,兩岸的中國古典文學方面的學術交流雖然逐漸深入,但是互相間的學術瞭解還是遠遠不夠。在大陸方面,很少能夠看到臺灣學者的學術著作。同樣,大陸學者的學術著作被介紹到臺灣出版發行的也只是少部分。特別是兩岸古典文學研究方面的博士碩士論文,彼此都很難見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臺灣文津出版社出版了大陸地區文史哲博士文庫,收入大陸博士論文100種,這件事在大陸的學術界曾經產生過很大影響。如今,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再一次隆重推出以臺灣近年畢業的博士、碩士論文為主的《古典詩歌研究彙刊》,這無疑是造福兩岸學術界的一件大好事。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它既是中華民族往古歷史的特殊記錄,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心靈的展示。在綿延五千年之久的中華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詩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毛詩序》說得好:「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是說人的情感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詩歌,中國人幾千年的喜怒哀樂都表現在詩裏。《毛詩序》又說:「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這是說人的喜怒哀樂雖然發自於內心,但是觸動其感發的卻是外在的社會變化。詩是通過情感抒發的方式來記錄歷史、來表達中華民族對於善惡的判斷、來寄託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社會理想的,所以它才有感天動地、移風易俗的力量。同時,詩又有別於人類的其他語言,它是用審美的形式(所謂「聲成文」)來達到抒寫懷抱記載歷史之目的的,從而形成了中國詩歌特殊的審美形式及基本的美學原則,即從《詩經》時代就已經奠定的「風雅精神」與「比興傳統」。於是,歷朝歷代的文人學子,不但讀詩、寫詩、還不斷地研究詩,正是在這種讀與寫、創作與研究融為一體的歷史實踐中,中國詩歌傳統如滔滔不絕的長江大河,不僅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也成為中華民族展示其文化心靈的主要載體。在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古典詩歌仍然起著陶冶精神情操、塑造民族之魂的重要作用。因而,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自然也成為當代古典文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當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隊伍中,兩岸的博士碩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們帶著青春和朝氣走入這個研究隊伍中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寫出了一篇篇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論文。這一點,龔鵬程先生在本叢刊第一輯序言中已經有了精要的概括,郭英德先生同時對第一輯中的諸篇論文的主要內容和學術取向也有精彩的點評。第二輯亦如是,對此已無須我贅言。另外我的感受是,通過這兩輯三十三種論文,可以看出最近一二十年來臺灣博士碩士論文的研究特點,他們基本上不做純粹的考證式研究,也不做空洞的理論闡釋,而是抓住一個個具體的問題或者詩歌史上的現象,把理論分析與事實考證兩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進行細緻入微的闡發。作者大都有很好的文獻功底,同時又都具有很強的理論意識,見解深刻,文風樸實,代表著當下臺灣古典詩歌研究的方向。我相信,這些著作的學術價值會逐漸得到彰顯並傳名後世。
  這套《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的出版,是臺灣一代學術新人古典詩歌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由此我想,如果這其中也包括大陸地區古典詩歌研究的博士論文的話,豈不更為完滿。大陸現有30多所高校招收中國古典文學博士研究生,按每所學校每年畢業5人來算,每年撰寫完成的古典文學的博士學位論文至少要有150篇以上,這其中至少有一半是關於中國古典詩歌研究方面的,每年精選出版20種甚至40種都是完全可能的,我希望杜潔祥先生能做這樣的工作,那將是嘉惠兩岸學林的又一次壯舉。在本叢刊第二輯即將出版之際,杜潔祥先生囑我作序,遂不揣淺陋,略抒己見,以為紀念。
丁亥年八月初五于北京常青園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