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花木蘭 | 聯絡我們 |
各研究系列皆為套書銷售單本不零售
中國現當代文化與文學研究系列

新聞史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考察和研究新聞事業發生發展歷史及其衍變規律的科學。它和新聞理論、新聞業務一樣,都是新聞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史又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屬於文化史的範疇,是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新聞事業的特殊性,新聞史的研究和各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著緊密的聯繫。 在中國,近代以來的重大政治運動,和文化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和當時的新聞事業有著密切的聯繫。從戊戌維新到辛亥革命,每一次重大的政治活動都離不開媒體的宣傳和鼓吹。近代歷史上的幾次大的思想啟蒙運動,哲學和文學領域的幾次大的論戰,新文化運動的誕生和發展,各種文學流派的形成及其代表作品的問世,著名作家、表演藝術家的嶄露頭角和得到社會承認,以及某些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傳播,也都無不和報刊的參與,有著密切的聯繫。各時期的經濟的發展,也有賴於媒體在輿論上的醞釀、推動和支持。 新聞史,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需要研究的是整個人類新聞傳播活動的歷史。從微觀的角度來說,則是要研究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時代、一個時期、一類報刊、一類報人,乃至於具體到某一家報刊、某一個報刊工作者和某一個重大新聞事件的歷史。研究到近代以來的新聞史的時候,則還要兼及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和各種現代化新聞傳播機構和新聞傳播手段發生發展的歷史。 對於中國的新聞史研究工作者來說,需要著重研究的是中國新聞事業發生發展的歷史。中國是世界上最先有報紙和最先有印刷報紙的國家,中國有將近1300年的封建王朝辦報的歷史,有1000多年民間辦報活動的歷史,有近200年外國人來華辦報的歷史。曾經先後湧現過數以千萬計的報刊、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和各種各樣的新媒體,以及數以千百計的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有過幾百次大小不等的有影響的和媒體及報人有關的重大事件。這些都是中國新聞史需要認真研究的物件。由於中國的新聞事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的新聞史因此有著異常豐富的內容,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新聞史都無法比擬的。 在中國,新聞史的研究,已經有一百年以上的歷史。1873年《申報》上發表的專論《論中國京報異於外國新報》和1901年《清議報》上發表的梁啟超的《中國各報存佚表序》,就是我國研究新聞事業歷史的最早的篇什。至於新聞史的專著,則以姚公鶴寫的《上海報紙小史》為最早,從1917年姚書的出版到現在,中國新聞史的研究經歷了以下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1917年至1949年。這一時期出版的各種類型的新聞史專著不下50種。其中屬於通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黃天鵬的《中國的新聞事業》、蔣國珍的《中國新聞發達史》、趙君豪的《中國近代之報業》等。屬於地方新聞史的代表作,有姚公鶴的《上海報紙小史》、項士元的《浙江新聞史》、胡道靜的《上海新聞事業之史的發展》、蔡寄鷗的《武漢新聞史》、長白山人的《北京報紙小史》(收入《新聞學集成》)等。屬於新聞史文集方面的代表作,有孫玉聲的《報海前塵錄》、胡道靜的《新聞史上的新時代》等。屬於新聞史人物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張靜廬的《中國的新聞記者》、黃天鵬的《新聞記者外史》、趙君豪的《上海報人的奮鬥》等。屬於新聞史某一個方面的專著,則有趙敏恒的《外人在華新聞事業》、林語堂的《中國輿論史》、如來生的《中國廣告事業史》和吳憲增的《中國新聞教育史》等。在這一時期出版的新聞史專著中,以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影響最大。這部新聞史專著根據作者親自搜訪到的大量第一手材料,系統全面地介紹和論述了中國新聞事業發生發展的歷史,材料豐富,考訂精詳,是中國新聞史研究的奠基之作。至今在新聞史研究工作中,仍然有很大參考價值。其餘的專著,彙集了某一個地區、某一個時期、某一個方面的新聞史方面的材料,也都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二個時期,是1949至1978年。這一時期海峽兩岸的新聞史研究工作都有長足的發展。大陸方面,重點在中共報刊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是1959年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編印出版的《中國現代報刊史》講義,和1962年由復旦大學新聞系編印出版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聞事業史講義》。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版了一批帶有資料性質的新聞史參考用書,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時期期刊介紹》,潘梓年等撰寫的《新華日報的回憶》,張靜廬編輯的《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和《中國現代出版史料》,阿英的《晚清文藝報刊述略》和徐忍寒輯錄的《申報七十七年史料》等。與此同時,一些新聞業務刊物和文史刊物上也發表了一大批有關新聞史的文章。其中如李龍牧所寫的有關《新青年》歷史的文章,丁樹奇所寫的有關《嚮導》歷史的文章,王芸生、曹穀冰合寫的有關《大公報》歷史的文章,吳範寰所寫的有關《世界日報》歷史的文章等,都有一定的影響。這一時期臺港兩地的新聞史研究,在1949年前後來自大陸的中老新聞史學者的帶動下,開展得較為蓬勃。30年間陸續出版的中外新聞史著作,近80種。其中主要的有曾虛白、李瞻等分別擔任主編的同名的兩部《中國新聞史》,賴光臨的《中國新聞傳播史》、《七十年中國報業史》、《梁啟超與近代報業》和《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朱傳譽的《先秦傳播事業概要》、《宋代新聞史》、《報人報史報學》,陳紀瀅的《報人張季鸞》,馮愛群的《華僑報業史》和林友蘭的《香港報業發達史》等等。此外,臺灣出版的《報學週刊》、《報學半年刊》、《記者通訊》等新聞學刊物上,也刊有不少有關新聞史的文章。一般地說,臺港兩地這一時期出版的上述專著,在中國古代新聞史和海外華僑新聞史的研究上,有較高的造詣,可以補同時期大陸新聞史學者的不足。在個別近代報刊報人和有關港臺地區報紙歷史的研究上,由於掌握了較多的材料,也給大陸的新聞史學者,提供了不少參考和借鑒 第三個時期,是1978年到現在大約30多年的一段時期。這是中國大陸新聞史研究工作空前繁榮的一段時期。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隨著政治和經濟上的改革開放,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前一階段的「左」的思想影響逐步削弱,能夠辯證的看待新聞史上的報刊、人物和事件,打破了許多研究的禁區。二是隨著這一時期新聞傳播事業的迅猛發展,新聞教育事業受到高度重視,大陸各高校設置的和新聞傳播有關的院、系、專業之類的教學點已超過600個。在這些教學點中,中國新聞史通常被安排為必修課程,因而湧現了一大批在這些教學點中從事教學工作的新聞史教學研究工作者。三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各省市史志的編寫工作紛紛上馬,這些史志中通常都設有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專志,有一大批從一線退下來的老新聞工作者,從事這一類地方新聞史志的編寫工作,因而擴大了新聞史研究工作者的隊伍,豐富和充實了新聞史研究的成果。四是改革開放打破了前30年自我封閉的格局。海內外、國內外、境內外和兩岸三地的人際交流,學術交流,資訊交流日益頻繁。為中國新聞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992年中國新聞史學會的成立,和下屬的「新聞傳播教育史」、「外國新聞傳播史」、「網路傳播史」、「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臺灣與東南亞新聞傳播史」等分會的成立,和該會會刊《新聞春秋》的創刊,也對新聞史研究隊伍的整合與交流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到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大陸的新聞史教學研究工作者已經由前一個時期的不到數十人,發展到數百人。陸續出版的新聞史教材、教學參考資料和專著,如李龍牧的《中國新聞事業史稿》、方漢奇的《中國近代報刊史》、50位新聞史學者合作完成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三卷本)、胡太春的《中國近代新聞思想史》、徐培汀的《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1949-2005)》、韓辛茹的《新華日報史》、王敬等的《延安解放日報史》、張友鸞等的《世界日報興衰史》、尹韻公的《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郭鎮之的《中國電視史》、曾建雄的《中國新聞評論發展史》、程曼麗的《蜜蜂華報研究》、馬光仁等的《上海新聞史》、龐榮棣的《史量才傳》、白潤生等的《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通史》(上、下)、吳廷俊的《新記大公報史稿》和《中國新聞史新修》、陳玉申的《晚清報業史》,鐘沛璋的《當代中國的新聞事業》等,累計已超過100種。其中有通史,有編年史,有斷代史,有個別新聞媒體的專史,也有新聞界人物的傳記。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批像《新聞研究資料》、《新聞界人物》、《新華社史料》、《天津新聞史料》、《武漢新聞史料》等這樣一些「以新聞史料和新聞史料研究為主」的定期和不定期的新聞史專業刊物。所刊文章的字數以千萬計。使大陸新聞史的研究達到了空前的高潮。這一時期臺港澳的新聞史研究也有一定的發展。李瞻的《中國新聞史》、賴光臨的《中國新聞傳播史》和《七十年中國報業史》、朱傳譽的《中國新聞事業論集》、陳孟堅的《民報與辛亥革命》、王天濱的《臺灣報業史》和《臺灣新聞傳播史》、李穀城的《香港中文報業發展史》、《香港〈中國旬報〉研究》等是其中的有代表性的專著。但受海歸學者偏重傳播學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影響,新聞史研究者的隊伍有逐步縮小的趨勢。值得提出的,是這一時期海外華裔學者從事中國新聞史研究的也大有人在。其傑出的代表,是現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新加坡籍的卓南生教授。他所著的《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有中文、日文兩種版本,也出版在這一時期,彌補了大陸學者研究的許多空白,堪稱是一部力作。 和臺港澳新聞史研究的情況相比,中國大陸的新聞史研究,目前仍處在蓬勃發展的階段。為適應新聞事業迅猛發展的需要,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大陸各高校新聞教學點的數量有了很大的發展,檔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師資隊伍出現了極大的缺口。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幾個重點高校紛紛開設師資培訓班,為各高校新聞院系輸送新聞史論方面的教學骨幹。稍後又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設置新聞學、傳播學的碩士點和博士點,招收攻讀新聞史方向的研究生。到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擁有博士學位和博士後學歷的中青年新聞史學者已經數以百計。這些中青年學者,大都在高校和上述600多個新聞專業教學點從事新聞史的教學研究工作。他們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學研究所和各省市社科院新聞所從事新聞史研究的中青年研究人員以及老一代的新聞史學者一道,構建了一支老中青結合的學術梯隊,形成了一支數以百計的新聞史研究隊伍,不斷的為新聞史的研究提供新的成果。其中有不少開拓較深,頗具卓識,填補了前人的學術研究的空白。 收入《中國新聞史研究叢書》的這些專著,就是從後一時期近20年來中國大陸中青年新聞史學者的眾多研究成果中篩選出來的。既有宏觀的階段性的歷史敘事和總結,也有關於個別媒體、個別報人和重大新聞史事件的個案研究。其中有一些是以他們的博士論文為基礎,增益刪改完成的。有的則是作者們自出機杼的專著。內容涉及近現當代中國新聞事業歷史的方方面面,既反映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史研究蝶舞蜂喧花團錦簇的繁榮景象,展示了中青年學者們的豐碩研究成果,也為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不少參考和借鑒。把它們有選擇的彙集起來,分輯出版,體現了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在推動新聞史學術發展和海內外以及兩岸學術交流方面的遠見卓識,我樂觀厥成,爰為之序。 方漢奇 2013年4月30日 (序的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學術總顧問,中國新聞史學會創會會長。)